暴雨袭城,为何网络谣言成灾?
2016-08-02 11:28:15 来源:天津日报

新闻里的“热闹”

朋友圈“积水”严重:防谣言不次于防汛

暴雨袭城,网络空间却在造“假灾”。“平安大街有电线漏电,有人被电死了”、“复兴路有电线杆倒了,电到人了”、“大悦城后门一名女子被电死了”……城市一场雨,谣言满天飞。有人感慨:“灾情最重的地方,是朋友圈。”

其实,微信朋友圈之前主要是被心灵鸡汤、养生保健、八股绯闻占据,随着近期暴雨,城市出现内涝,各种夸大雨情的谣言开始在朋友圈疯传,朋友圈摇身一变,演化成了“重灾区”。

不仅是微信朋友圈,记者梳理发现,整个网络空间的谣言大致有几种:一是社会安全类谣言,例如下雨之后的“自来水污染”、“有人被淹被电”等;二是爱心慈善类谣言,例如“抢孩子”之类,主要是瞄准网民的同情心;三是生活常识类谣言,例如食品安全、养生保健等,瞄准的是网民生活中的“痛点”;四是恶意营销类谣言,商家借此推销产品提高品牌知名度。

那么,为何网络空间成为谣言“重灾区”?对此,知名互联网专家鲁振旺表示,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社会公共安全领域是网络谣言多发区,网民一般从自身利害关系出发,好奇、打听、猜测,最终按自己的逻辑,演绎出虚假信息,发布到网络上,这些成为谣言源头,一些网友因为不安全感和宣泄的需求,并未识别就直接转发,使得谣言扩散。

当然,“防谣言不亚于防汛”的情况在天津并非第一次。去年“8·12”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后,“有毒气体已向北京方向扩散”“方圆一公里无活口”“商场超市被抢”等谣言四散,渲染了恐慌情绪、混淆视听,造成了很多不良影响,给公众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和认知混乱。

其实,制造传播网络谣言,在朋友圈里造“假灾”,不仅违反社会公德,扰乱互联网传播秩序,也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尤其是在关键时刻、重要时期,容易造成不安定因素。因此,对于在网络空间编造谣言、传播谣言的行为,必须依法惩处,绝不能手软,必须打好“组合拳”。

粉碎网络空间谣言:“抢险”这次靠的啥?

“紧急通知:今天晚上开始至明天有特大暴雨,有可能是大洪水……大暴雨后自来水可能会浑浊两三天……”这一谣言几乎伴随着今年遭遇大雨袭击的每个地区,微信朋友圈不停有人转发。相关部门基本能够及时辟谣,告知暴雨不会影响自来水水质。

以往每逢突发事件,网络空间谣言“满天飞”,辟谣速度赶不上谣言的制造与扩散速度。但这次天津大暴雨则不同,尽管谣言依旧在网络空间中转载,但是在大暴雨开始来临之时,引导公众安全出行的风险防范知识也开始传播,而在谣言出现之后,辟谣信息及时迅速占领阵地。这些正能量压倒谣言,阴雨天里,在网络空间带来暖流。

从7月19日晚上开始,在关于暴雨的谣言出现之前,一些微博、微信公众号发布暴雨安全提示。比如,“6级大风短时暴雨,可能就在今晚”、“天津暴雨最全防范攻略”、“下班请绕行”等。另一方面,辟谣也紧锣密鼓地进行。“大悦城附近电死人”谣言出现后,天津市电力公司官方微博“天津供电服务”也在第一时间澄清。

“这次关于暴雨的辟谣信息,是近年来反应速度较快的一次,各类谣言的确少了,温馨提醒内容增多了。”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表示,很多网民都在转发辟谣信息,面对大暴雨所带来的不便,网络空间积极向上的内容越来越多,其中不少是知名的“大V”,也说明网民的自律意识、文明程度在提升。

对于这样的变化,传播学专家李唯梁分析认为,很多网民知道了真相之后,不再转发谣言,有的是转发之后主动删帖,这就是正能量在占据主流,这样积极的变化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面对突发事件,公众更加理性;另一方面,权威媒体、有关部门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不实消息,减少恐慌,让群众更有安全感。

新闻里的“门道”

互联网传播信息,便捷高效,但是其中不乏虚假信息和各种谣言。谣言止于真、止于智、止于治。无论是媒体、监管部门还是网民自身,粉碎网络谣言要打好“组合拳”:监管部门要经常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网络媒体自律意识要加强,引导广大网民文明上网;广大网民要提高辨别能力,不盲目传播信息。

让谣言“见光死”的三大“法宝

法宝1

谣言止于真:主流媒体有公信力

传统媒体是遏制网络谣言传播的权威力量,在辟谣时具有公信力,尤其是主流媒体的“两微一端”,对一些传闻及时进行调查核实,有效阻击了网络谣言的传播。对于谣言,权威主流媒体也做了澄清,履行了职责,化解了社会的紧张情绪。当正面消息形成“强势”,谣言自然就少了。

7月19日晚至20日,本市迎来今年入汛以来最强阵雨过程。7月19日下午,天津日报新媒体中心(新闻117编辑部)负责的微博、微信和新闻117客户端,在19日第一时间对雨讯进行了充分报道和预警。从7月20日一早,及时与气象、防汛、交通、交管等部门联系,汇总相关信息并全部做到了及时发布,对气象预警、积水点位、积水深度的报道极大地服务了读者,重要消息“尽收网中”。

此外,从点滴小事中传递雨中正能量。“致敬!津城所有在暴雨中坚守的人!”组团出击,形成系列报道,最终形成合力。这样的正能量也得到了网友的“拥护”。网友“开心果”留言称,“当困难来临时,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保障着每个人的基本生活,他们的无私奉献,温暖着每一位天津人,向他们致敬!”

另外,对于“津城大雨中电死人”等谣言,“新闻117”也及时跟进,在第一时间予以辟谣。其中,《南开区一女子水中倒地死亡,已排除触电身亡可能》的辟谣报道为全市首发,单条总阅读数突破30万人次。当时,网络上疯转“雨中电死人”的消息,其中不少是“移花接木”的谣言,也有的是网友未经核实主观猜测。

其实,关键时刻网民更信主流媒体,网络空间需要正能量“压阵”,积极报道正面消息也是辟谣,天津日报还与中国移动天津公司联合开展“雨中正能量——辛勤的劳动者”照片、视频有奖征集活动,市民将自己遇到的“雨中最具正能量的感动瞬间”拍摄下来,网民努力寻找正能量,负能量就被压下去了,谣言也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

此外,本市其他主流媒体也是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予以跟踪报道,对于新媒体而言,主动担当职责,做好舆论引导,当好“把关人”。当网民急需客观及时的信息时,主流媒体及时“出击”,到一线核实,有图有真相,将谣言扼杀于萌芽,净化了网络空间,也让市民有了更多信心和力量。

法宝2

谣言止于智:网民不当传谣“二传手”

在网络空间中,网民们有意或者无意地造谣传谣,究竟出于什么心态?对此,传播学专家李唯梁分析认为,有些网民缺乏判断力,看到一些令人恐惧的危险信息,就信以为真地转发,提醒周围人注意,也有的网友是“刷存在感”,转发吸引眼球的内容,为了“凑热闹”;以上的心理至少不是出于恶意,但是有人好乱乐祸,内心充满负能量,转发以宣泄内心不满情绪,也有的则是为了商业利益,借公共事件炒作谣言,增加粉丝博取关注,赚取广告费。

其实,经过了在互联网上多年的锤炼,网民们对谣言免疫力提升了,对于经常变着花样来的“老段子”,网民们自觉抵制,而对于一些新谣言,网民们也是抱着求证、求真相的态度,而不是一味地转发。

相关部门有回应,媒体能及时报道,更多的网民们能够做到不传谣、不信谣,只转发权威媒体的信息,转发之前更加警惕,提升辨别力,坚决不做谣言的“二传手”。与以往相比,网民们也能努力争当负责任的“媒体人”,拿起手机就是拿起话筒,也要做到“说话负责”。

以“复兴路电线杆漏电致人死亡”的网帖为例,一开始消息扩散很快。但是,很多负责任的网民挺身辟谣,或现场直播,将谎言逐一揭穿。通过在网络上搜索,发现该图片是之前外地某处发生漏电的新闻图片,并非在天津,和本市积水无关。与此同时,电力部门的微博也能够在第一时间澄清,及时公布权威信息,信息公开、透明化。

那么,面对网络中纷繁复杂的信息,普通网民该如何识别,才能避免被网络造谣者利用呢?专家表示,网民看到此类信息,不要着急转发,先在心里打个问号,质疑下信息时间、地点、来源、可靠性,尤其是突发事件、公共事件,肯定不止一个目击者,应该有权威媒体和相关部门的权威消息,网民还可以上网搜寻查证,对事件的真假有个初步判断,很多谣言不难分辨。

法宝3

谣言止于治:举报渠道方便通畅

“写着大悦城三个字的商场前面台阶已经被浸没,穿着橘色工作服的工作人员半身泡在水中”,天津大悦城门口积水后的一幕,被网友制作为标题是“到大悦城去看海”的图片热传,不久后还被说成是北京西单和朝阳大悦城,这样的移花接木并不少见。

大雨过后,天空拨云见日,但是网络空间的造谣不能“翻篇儿”。对于造谣者,在关键时刻扰乱视听,必须承担相应责任。去年8月份,因为传播涉及“8·12”事故谣言,车夫网、美行网、军事中国网、新鲜军事网等50家网站被依法查处。

记者梳理发现,关于造谣,本市已有人被处罚。去年6月份,发布《天津抢孩子高发地点!为了孩子,一定要牢牢记住!》谣言微信的“天津妈妈网”责任编辑曾某某,依法予以行政拘留10日的处罚。这是本市首起微信公众号因造谣被依法追究责任的案件。

但是,第一个案例并没有让网民引以为戒。去年8月份,网民白某某在网站上散布“万科回购天津爆炸受损房屋”等谣言,严重扰乱公共秩序,相关部门给予白某某治安拘留7日的行政处罚。此外,利用“8·12”骗取捐款的女子,也受到了警方查处。

造谣者为其所作所为付出了代价。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同样有法律法规监管。因此,如果网友发现传播谣言的行为,要及时监督举报,网民可以拨打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电话12377,可以举报打击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环境。

此外,本市也有针对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的举报方式。天津市互联网信息管理办公室向公众公开了举报电话022-83609493,广大群众可及时举报,提供案件线索,并注意留存证据,提供较详细的信息。

7月下旬,本市接连遭遇强降水天气,城市大面积出现积水。现实空间下大雨,网络空间却在“漏水”下小雨。雨情不仅考验着公共保障能力,同时也是对网络空间的一次巡礼。在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相关话题也开始刷屏。记者发现,围绕“暴雨”形成了一个针锋相对的舆论场,造谣与传谣、安全提醒与辟谣成为激战的两股力量。令人高兴的是,在此次网络空间的对决中,谣言负能量被成功阻击。

网络谣言

危害

宏观方面:损害政府形象加剧社会恐慌

微观方面:颠覆主流价值侵犯合法权益

成因

首要因素:网络的自身属性

重要原因:法治有空白

核心因素:“正言”的缺失

深层原因:监管有“盲区”

外部原因:不怀好意的抹黑

内部原因:新媒体过滤失灵

治理

政府层面:强化信息公开,提升政府公信力

法律层面:加强网络法治建设,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技术层面: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谣言的相关性

社会层面: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网络空间的自滤功能

记者手记

共同努力,让“真相跑赢谣言”

当大雨退去之后,辟谣不是终点,而是治理谣言的起点,而且要标本兼治。这就需要加强主流文化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加强互联网治理,提高广大网民的文明素养。

在这次的新闻实践中,多位资深媒体人表示,谣言总是喜欢盯上灾难,越是大灾大难,谣言滋生越容易,这已经形成一个特定规律,而且新媒体的发展也让谣言跑得更快、传得更远、危害更大,这些问题都是新变化、新特点。

作为媒体人,我们在此呼吁,广大网民要依法文明上网,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共同维护网络秩序,而且对网络上的各种信息也要仔细分辨,当好文明上网的志愿者,劝告周围的人谨慎转发,随时提醒自己,一旦转发虚假消息、网络谣言,有可能面临严厉的处罚。

专家观点

法律界人士:传播网络谣言承担法律责任

知名律师许健介绍说,网民无论是在网站论坛、微博、微信中,都要对自己发布的言论负责,如果内容不真实,误导了社会公众,或者侵犯他人隐私,就会涉嫌违法违规。因此,网民传播言论信息应当谨慎客观。许健介绍说,新的刑法修正案就增加了一条:“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第一项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还有明确规定,对于利用网络诽谤他人或损害声誉的行为,以及在网络上制造、传播谣言的行为,不仅要面临行政拘留、罚款等处罚,还应承担因侵权所造成的损失。

传播学专家:治理谣言需灭源、断链、正本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网络谣言会破坏社会的安定团结。传播学专家李唯梁表示,粉碎网络谣言需要多措并举,灭源、断链、正本“三步走”:“灭源”就是从源头治理,不给网络谣言滋生的土壤,“断链”就要做到舆论主导、媒体配合,切断谣言传播路径,“正本”要及时传播正面积极的声音。根治谣言需要政府权威信息供给、媒体及时跟进、网民的自我净化三者联动协同完成。

李唯梁表示,应对谣言,相关部门要及时发布信息,主流媒体要首发权威消息,而且在及时准确的基础上,要迎合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充分考虑网民的接受方式,让表达方式更加灵活。尤其是一些自媒体,要承担社会责任、坚守底线,在对灾难和突发事件的传播中,遵循客观真实的原则,不能“听风就是雨”,对于未经核实或者来自非权威渠道的信息不要随意转发,这样才能避免不实信息造成不良影响。

社会学专家:加强备案

做好实名制管理在此次关于大暴雨的舆论场中,虽然正能量压倒谣言,但仍要总结经验以利再战。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表示,网络空间,谣言大多通过复制、粘贴完成,内容几乎未被修改,遏制谣言的产生和传播,自媒体和个人社交工具应强化实名制,对所发布的消息,必须对真实性负责,对造成社会后果的,要依法处理。

张宝义表示,当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发生时,多种小道信息源就披上所谓的“权威”外衣,在权威消息发布之前,大肆传播,这其中不少是“挂羊头卖狗肉”的鱼目混珠,假借知名媒体、亲眼所见等名头,树立消息的权威性,如果网民多一点核实和分辨,也可以阻击谣言。

张宝义认为,做好微信公众账号的备案,微博的实名制管理,这些都非常必要,不仅是较少谣言,更可以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减少诈骗等不法行为。在网络空间的监管方面,自媒体是重点也是难点,这需要加强监管,对自媒体的言论以及传播内容进行监督,在出现违规行为时及时处理,从而推动自媒体平台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制定规范措施,建立处罚机制、提高违规成本,使自媒体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