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毕业警惕“电信诈骗就业”
来源:“中国警察网”微信公众号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预防电信网络诈骗,成为大学生成长路上的必修课。近日,一批公安机关打击诈骗团伙诱骗高校毕业生实施跨境诈骗违法犯罪的典型案例对外公布,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与反诈民警,进一步提醒大学生提高识骗防骗能力,切实维护自身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


“刷单兼职”“职等你来”“投资贷款”……毕业季,诈骗分子利用大学生急于找工作的心理和缺乏社会阅历、防范意识差等特点,在各大网络信息平台发布大量虚假招聘信息,诱骗大学生掉入陷阱。


【案例一】


2019年4月,刚刚大学毕业的黄某、张某等6人通过招聘网站、熟人介绍等方式,入职李某等人成立的跨国电信网络诈骗集团。该集团要求6名大学毕业生每天操作5至8部手机,在100多个微信群里,通过转发“话术”、吹捧老师、扮演“水军”等方式,以投资挣钱为名取得被害人信任,诱导被害人在非法网站投资。


工作中,黄某等大学生发现该集团提供的“话术”内容不真实,意识到相关行为可能违法。但是,基于利益驱使和高额提成的诱惑,黄某等人继续从事该工作。截至案发,该诈骗集团分别在境内及东南亚等地诈骗被害人逾500名,诈骗金额逾1.4亿元。最终,黄某、张某等6人分别被判处3年6个月至10年9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以5万元至15万元不等的罚金。


【案例二】


自2018年以来,张某等多名高校毕业不久的被告人,共谋通过电信网络实施跨国诈骗,招募人员成立跨国电信诈骗集团。业务员、组长分别假扮“水军”、投资经验丰富的“老师”等角色,在QQ群、微信群相互配合,诱导客户投资虚拟货币。


被害人在该平台投资账户的涨跌以及存入、提取资金均由该集团控制。待被害人大量追加投资后,该集团即通过“老师”故意反向喊单造成被害人投资亏损,并以拒绝被害人提取资金申请、拉黑被害人联系方式等手段,侵吞被害人资金。


最终,张某等人被判处3年3个月至7年6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


【专家访谈】


刘道前,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新时代犯罪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


以上案例中,从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人员中,有一部分是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这些案例背后有哪些共同点?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更容易受骗?专家给出解释——


毕业季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高发多发的一个时间区间,其原因主要在于:针对大学毕业生的电信网络诈骗手法翻新快,难以识别防范;大学毕业生社会阅历较少,识骗防骗能力较低;因为求职原因,大学毕业生个人信息较容易泄露,也容易成为诈骗团伙精准导航式诈骗的被害人。此外,大学毕业生还要警惕交友类诈骗及网游产品虚假交易类诈骗,目前此类诈骗呈现高发态势。


专家建议,大学毕业生在提高识骗防骗能力、防止自己被骗同时,一定不要参与诈骗,或者因为缺乏对法律的了解而帮助诈骗团伙欺骗他人,一旦参与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性违法犯罪,或者非法买卖、出租、出借电话卡、物联网卡、银行账户、支付账户、互联网账户,或者可能为电信网络诈骗提供设备,重则将被追究刑事责任或者行政处罚,留下犯罪或者行政处罚记录,轻则将被信用惩戒,严重影响大学毕业生未来的就业和生活。